《北宋穿越指南》

后记五·工业革命时期?(2/3)

什么要打击这些官僚资本

  因为他们损公肥私,逃税漏税只是小儿科。他们还结成一个个利益集团,通过金钱和舆论影响朝堂,甚至暗中操弄阁臣的任免。

  单纯的资本,在大明反而没那么大能耐,官僚和资本结合起来才最难对付。

  ……

  工业和资本,能抑制兼并吗能改善人民生活吗

  恰恰相反。

  其直接影响是加速兼并,让百姓的生活更艰难。

  都不说英法两国的,拿美国举例更有意思。

  美国的铁路大发展时代,可以视为一场资本兼并土地的盛宴。公司取得一条铁路开发权,找银行贷款、公开发行股票,获得资金之后就修建铁路。

  铁路修到哪里,土地兼并就到哪里,沿途地皮全部被公司买下,无数美国百姓变成失地农民。

  这些地皮全用来建铁路

  不不不。

  多余地皮当然是用来开农场,那些倒霉的失地农民,摇身一变成了农场工人。

  鼎泰帝猛踩刹车,先是整顿金融市场,又禁止资本投资铁路,限制资本投资矿山。但官商勾结总有法子,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兼并土地,现在许多城市都存在大量失地农民。

  偏偏工业革命还没发展到足够程度,根本无法有效把失地农民转为工人。

  英国是怎么做的

  在伦敦街头随地吐痰,就直接流放澳大利亚,非常轻松的消灭掉多余人口。

  可大明是英国吗

  英国只需清理伦敦人口,就能保证全国都不乱。大明有无数跟伦敦同级别的城市,朝廷该怎么去清理

  ……

  “来了,来了,开始了。”

  谢以勤拿到最新出炉的《大明旬报》,一看头版文章就知道变法要开始了。

  头版标题是:《使用童工合乎仁义否——义利之辩》。

  变法之前,先造舆论。

  王安石当年变法,同样是先造舆论,甚至他就是被舆论推上去的。变法过程当中,继续大造舆论,甚至自己编撰教科书。

  眼下这位首相,舆论切入点极好。

  童工的处境太惨了,不符合儒家的核心思想:仁义。

  继而又引申出一个儒家经典论题:义利之辩。

  文章作者认为,现在全国的情况是,成年工人多到用都用不完,工厂主却是能用童工的岗位坚决不用成年工。这导致一边是大量成年人失业,一边又是无数童工悲惨不堪。

  起因无非是商人逐利,童工的工资更低!

  商人是因小利而忘大义和大利。

  文章大量的引经据典,阐述这种行为在道德、法律、经济等方面的恶劣影响。

  这很符合儒家的核心价值观,头版文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并且具有极强的煽动性,那些一腔热血的学生,那些科举不顺利的士子,那些工作不顺心的知识分子,还有那些数量众多的失业工人和失地农民。全都被这篇文章煽动!

  谢衍由于“身体不适”,被父母禁止外出,继续窝在家里养病。

  这天,一家人正在吃早饭。

  忽有吏员匆匆赶来,等不及通报就冲到内院:“大判,失业工人暴动了,似乎还有十几个读书人带头。他们把蔡家的工厂团团围住,没说几句就打起来,冲进工厂到处打砸机器!”

  “知道了,等我把饭吃完。”谢以勤说。

  吏员焦急万分:“大判,这哪是吃饭的时候”

  谢以勤冷笑:“内阁在年初就颁布禁止童工法令,我也把蔡家人请来谈了好几回。他们这半年时间都不慌,我一顿早饭的工夫慌什么”

  吏员说道:“大判不慌,知府和指挥使却慌。他们肯定调兵镇压,若真闹出了人命,大判反而首当其冲啊!”

  知府是不能申请调兵的,通判才能申请调兵。

  而且,通判还管着经济。

  如果军队镇压搞出人命,第一负责人是通判,第二负责人是指挥使。

  “不急。”谢以勤依旧悠闲。

  当然是……装出来的!

  谢以勤随便吃了几口,便起身往外走去,看似从容不迫,其实脚步奇快。

  谢衍全程没说话,默默看着老爸离开。

  报纸他也看了,越看越觉得玄幻。本该处于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的中国,居然有官方报纸讨论取缔童工,而且朝廷明显在煽动对立情绪。

  把早饭吃完,二哥和妹妹都去读书了。

  谢衍也对母亲说:“妈,我这两天头不疼了,能去外面逛逛吗”

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