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宋穿越指南》

1137【重游故地】(2/3)

,拜见陛下、拜见圣人……”

  朱国祥本来已经没啥印象,听到米铺瞬间想起来,问道:“一文铁钱能买多少米?”

  “一把。”张林回答。

  朱国祥摇头:“不够。”

  张林说:“那就再抓一把。”

  朱国祥哈哈大笑。

  沈有容说:“我没在你铺子里买过米,却在你铺子里卖过麦子。”

  张林说道:“圣人的麦子好得很,麦麸簸得干干净净。”

  沈有容问:“如今你自己开米铺了?”

  张林说道:“幸得陛下与圣人赏赐,小民现在开的是茶米店。不仅卖米,还卖茶叶,生意好得很。尤其是茶叶,来自陛下赏赐的茶山。外地商贾坐船路过的时候,专门来小民的店铺买茶,说是喝了这茶能沾沾皇气。”

  在场的人都笑起来。

  “这些都是你的子女?”朱国祥问。

  张林说道:“长女已经嫁出去了。还有一个儿子能读得进去书,上次白侯回乡的时候,他就已经在县学读书,后来又进了洋州书院。那小子已考中秀才,如今转去了汉中府学读书。”

  “那就祝你儿子高中状元。”朱国祥说道。

  张林大喜,咧嘴笑道:“有陛下金口玉言,那小子下次再考不上,就把他的腿给打断!”

  朱国祥问:“考举人落榜了?”

  张林说道:“考了一回,没有考上。”

  朱国祥又跟几个故人聊了一阵,上白村、下白村的村民陆续赶来。

  曾经听朱铭讲西游故事的小孩子,都已经三四十岁了,纷纷带着自己的儿女过来拜见。

  亦有许多老人,看到朱国祥激动得流泪,颠三倒四诉说朱家父子带领村民防御山贼的往事。还说要不是朱皇帝勇猛,上白村就要被山贼洗劫一空。

  白大郎也坐船来了。

  朱国祥问道:“你二弟辞官之后没回乡?”

  白崇文说:“二弟喜欢江南水乡,辞官之后搬去了宁波府奉化县。”

  “他倒是跑得远。”朱国祥吐槽道。

  白二郎聪明得紧,知道见好就收。在石见银山做总督时贪了几万贯,赐田、赐宅、赐店卖掉也有一万多贯,他还有其他合法收入和灰色收入。

  总积蓄大概有十万贯,直接辞官跑去江南“隐居”。而且因为岁数和级别都到了,只要还活着就能拿退休金。

  甚至不住在杭州和宁波府城,选在奉化县郊置地建宅,天高皇帝远的做起了富家翁。这几年还做起了小生意,收购一些货物,运到宁波港口卖给海商。

  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。

  聊了一阵现状,当朱国祥问起儿孙情况,白崇文叹息道:“我那几个儿子都废了,考不上科举不说,经营产业也不行。长孙、次孙也不爱读书,也就老二的长子稍微像样,在县学内舍能够排进上游。”

  “儿孙自有儿孙福。”朱国祥安慰道。

  朱国祥在众人的陪同下,去大明镇的各处游玩。

  很多地方已经修变了,但大体还是那个样子。

  客栈是朱国祥亲自主持修建的,如今又扩建了几间大通铺,用来给路过此地的商队伙计和穷人休息。

  当初的村塾,已经升级为县小学的分校,拥有着官学的机构编制。这在全国独一份。

  王安石当年搞出小学、县学、州学、太学四级官学体系,对小学校长的要求不高。而大明村的这个小学,规定校长至少得有举人身份,并且由提学使亲自考核。

  接着又去看了下游的江边茶山,那是父子俩遇到聚宝盆的地方。

  “这怎么还系着红布?”朱国祥指着一株茶树问道。

  镇监史济之解释道:“二位陛下的故人说,官家在大明乡的时候,曾言此茶树缠住了天马聚宝盆。乡民皆称,大明镇的山岭皆是龙脉,此茶树则是龙脉之眼。天马有灵性,得昊天上帝之命,在这株茶树旁苦候天子驾临。”

  朱国祥哭笑不得:“无稽之谈。”

  史济之说道:“许多乡民,会来茶树前祈福。便是汉中府城那边,也有百姓专门坐船过来祈福。久而久之,这株茶树就不再修剪了,任其生长以供祭拜。”

  田直方也说:“此树被奉为茶神。整个汉中府的茶园主,还有那些本地茶商、过路茶商,都会来这里对着茶树拜一拜。”

  “灵验吗?”朱国祥好笑道。

  田直方说:“皆言灵验无比,我们正在商量给茶神建庙。”

  朱国祥说:“建庙可以,不可侵占耕地,不可拥有庙田,不可官府拨款。”

  就当是搞旅游开发。

  史济之连忙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