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剑来》

第九百六十一章 少年最匆匆(5/6)

你吃掉了?!”

  崔东山歪着脑袋,满脸生无可恋的表情,抽了抽鼻子,抬起一只袖子抹了抹脸,委屈极了。

  陈平安原本一头雾水,只是听到先生的说法后,立即心中了然。

  说不定当初那盘桓在自己气府内的三缕剑气,就是某种意义是的三脉……远古剑道,至少也能算是三条主脉的重要旁支。

  结果其中两缕剑气,都“打赏”给了当年躲在水井底下不肯冒头的崔东山。

  先生与学生,果然从一开始就情深义重。

  陈平安笑道:“先生,那两缕剑气的归属,让东山自行安排就是了,可以当做我送给青萍剑宗的贺礼。”

  老秀才松开手,点点头,“就是气不过他得了便宜还卖乖,总觉得所有人都是傻子。”

  崔东山揉着耳朵,愤懑不已,“我是有长远用处的,又不会假公济私。”

  老秀才双指弯曲,就是一板栗砸在崔东山脑袋上,沉声教训道:“一个人知识上的充沛,会给自身带来一个巨大陷阱,计算力和智力上的优越感,那种习惯性居高临下看待所有人的眼光,迟早要出问题,大问题!”

  崔东山晃着身子,开始撒泼耍赖,干嚎道:“干嘛就只教训我一个人啊,只凶我一个人干嘛,宝瓶呢,大师姐呢,曹晴朗呢……”

  陈平安咳嗽一声。

  崔东山立即端正坐好,正色道:“祖师爷教训得是,回头我就一字不漏记在纸上。”

  小米粒转头看了眼书桌那边,轻声问道:“崔宗主,要帮忙拿纸笔么?”

  连跟自己最亲的小米粒,都开始胳膊肘往外拐了。崔东山先是呆滞无言,然后又开始干嚎。

  小米粒连忙递过去一捧瓜子,崔东山这才笑逐颜开。

  陈平安也不管这个家伙,换了个话题,笑道:“先前在大骊京城那边碰到赵繇,咱们这位侍郎大人说了个想法,打算重新凑齐那把仙剑,将已经一分为四的‘太白’,归拢为一,应该是想着以后再见到那位白先生,能够物归原主。”

  老秀才点头道:“很有心了。想法是好的,就是做起来太难,实在太难。”

  崔东山怒道:“赵侍郎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,他难道不知道,先生就占据四份仙剑之一?以后见面,休想我喊他一声赵师兄!”

  四把仙剑之一的“太白”,除了剑鞘犹存,剑身当年一分为四,各认其主,分别是陈平安,赵繇,斐然,刘材。

  而赵繇因为当初在那座孤悬海外的岛屿上,与一位读书人求学多年,所以在某种意义上,其实可算白也的半个学生。

  想要重新聚拢一把仙剑“太白”,意味着赵繇至少要与其余三人问剑,而且三场问剑都必须成功。

  所以先前在大骊京城那边,有过一场关于这把仙剑的对话。

  赵繇率先开口,不过是直呼其名,喊陈平安。

  陈平安立即提醒道:“不像话了啊,得喊小师叔。”

  然后就冷场了。

  毕竟双方是聊正事,陈平安就笑着开口道:“要是问剑赢过小师叔,就可以拿去我的那把夜游剑。”

  只是陈平安补了一句,“当然,跟我问拳也可以。”

  赵繇这个师侄很贼啊,就笑着问道,“治学呢?”

  陈平安笑道:“学问?你还差得远。”

  赵繇笑着不说话,好像脸上写满四个字,不以为然。

  陈平安说道:“齐先生说过,道理在书上,做人却在书外。”

  赵繇想了想,点点头,“如此说来,我与小师叔确实差得远。”

  李宝瓶疑惑道:“赵繇是剑修吗?”

  陈平安摇头道:“不是剑修,最少暂时还不是。大概他是想与白先生走同样一条修行道路吧。”

  李宝瓶说道:“赵繇比较认死理,人还是很聪明的。”

  因为是同乡,更是同窗,所以知根知底。

  不过对于当年的学塾蒙童来说,可能对于那个每天风风火火的红衣小姑娘,如今每每想起那个肯定是最后一个踩点到学塾、又是第一个飞奔离开学塾的同龄人,或多或少都会有几分心理阴影……

  关键是这个小姑娘每天独来独往,在上学放学路上,挎着小书包,都会蹦蹦跳跳,呼呼喝喝的,偶然有人问起,就说自己在练武学拳呢。

  李槐都不用去说了。即便是同样出身福禄街的赵繇,小时候刚去学塾那会儿,因为不小心欺负了一个羊角辫小姑娘,也曾被李宝瓶拿着树枝追着一路打回家门口,结果赵家长辈问她,为什么要动手呢。红棉袄小姑娘回了一句,好好跟他讲道理不管用啊,不认错,还嘴上服气心不服的,骗不了我。都是街坊邻居,又是孩子之间的打闹,赵家长辈也没法子说什么,私底下都没敢说让赵繇自己打回去,还真打不过那个打小就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